大眾新聞
“隴上風光”如何點亮“山東燈火”?
5月8日,我國又一條西電東送能源大動脈——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竣工投產。
這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實施的重大工程之一,也是全國首個“風光火儲一體化”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外送項目。
黃河流域,央地合作、省際協作,共同打造西電東送示范樣板。
(一)
2025年3月1日,是山東實施“外電入魯”戰略20周年。20年來,1.22萬億千瓦時的省外來電跨越千里,輸送到齊魯大地,為山東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如今,“外電入魯”已成為山東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山東接納外電1547.7億千瓦時,占全省全社會用電量的18.6%。迎峰度夏期間高峰期,山東每用10度電,就有3度外電。
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將甘肅的風電、煤電、光伏發電“打捆”送往山東,每年可輸送電量360億千瓦時以上,將滿足山東約4%的年度用電需求。
別小瞧這“4%”,它相當于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今后每年新增的360億千瓦時可輸送電量,將占到接納外電的近四分之一。
一東一西,兩個能源大省何以“牽手”成功?
考慮我國清潔能源生產力的區域布局,“雙碳”背景下,必須充分發揮不同區域間稟賦優勢,做到合理布局、物盡其用。
甘肅新能源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沙戈荒”大型風光電基地建設的重點地區,也是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送端。“十五五”期間,甘肅將建成投運特高壓外送通道5條,750千伏聯絡線達到26條,新能源裝機規模預計達到1.3億千瓦。
有了“隴電入魯”這個“超級充電寶”,既可顯著增強山東能源電力保障能力,又可有效促進甘肅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資源優勢轉化,“1+1>2”的效果更加彰顯。
(二)
通俗來講,能源轉型好不好,一看夠不夠,二看綠不綠,三看貴不貴。
綠電占比超過50%!在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中,這項數據值得特別關注。
要知道,2024年入魯的外電中有23.6%是綠電,而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綠電占比超過50%,并且每年減少燃煤消耗約6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00萬噸,節能減排效益更加顯著,真正實現從“外電入魯”向“綠電入魯”的升級跨越。
外電幫忙,還需自身努力。
近年來,山東能源轉型步伐不斷加快。2024年11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躍升為山東第一大電源類型,邁出了歷史性一步。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風電、光伏、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分別位于全國第5位、第1位和第3位。
除了促進能源轉型,綠電還是吸引投資的一把“利器”。
寧德時代就是典型的例子。縱觀寧德時代的布局,四川宜賓是其重要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之一,而宜賓豐富的水電資源是一大獨特優勢,為電池生產貼上了“綠色標簽”。
寧德時代在山東濟寧、東營作了重點布局,也和綠電資源息息相關。以東營為例,預計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超過1000萬千瓦,具有建成雙千萬千瓦級風光儲一體化基地的能力,為寧德時代加速“零碳”布局提供有力綠電支撐。
有了穩定、可靠的綠電“輸血”,加之能源轉型的快速推進,山東動能轉換、產業轉型的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快。
(三)
今年,山東把深化能源轉型改革作為10項重點改革任務之一,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成為重中之重。
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電網升級、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改革同向同行、共同發力。
作為大國重器,特高壓工程是我國工程建設的“拿手好戲”。可能你想不到,從甘肅慶陽隴東換流站,到山東泰安東平換流站,一度電只需0.003秒即可直達,傳輸速度比人眨一下眼睛快上30倍。
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成功研制并應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換流變分接開關和基于自主可控芯片的直流控制保護系統,實現了我國電工裝備自主可控新的突破。
作為新能源裝機大省,最大的煩惱莫過于如何更好地消納。2024年,山東電網午間最大負荷僅為晚高峰的70%,但光伏出力卻占全天發電量的60%,形成結構性矛盾。
山東在全國首創“五段式分時電價”,深谷時段電價下浮90%,尖峰時段電價上浮100%,引導用戶主動調整用電行為,取得明顯效果。山東午間消納新能源23億千瓦時;若按深谷電價0.2元/度計算,這些電量可為用戶節省電費4.6億元。
電網規劃和新能源開發規劃協同推進,才能實現新能源有序友好發展。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投運后,將實現更大范圍、更大規模的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鐵塔聳立,銀線飛架,一線牽東西。
跨越山河的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正以“先行官”的姿態,走在能源保供和轉型隊伍的前列。
(大眾新聞記者 李子路 劉兵)
責編:
審核:劉旋
責編: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