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仇晶 聊城報道
有的樹正沐浴著正午的陽光,有的樹卻在黑夜里休眠;有的樹正在經歷含苞待放的初春,有的樹卻被冬季的寒冷包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場景竟同時存在于同一片櫻桃種植園區中。通過數字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無論外界天氣如何變化,園內的農產品都能保持穩定且優質的產出。
草莓種植區域里,“天瀑”技術的應用讓人眼前一亮——上中下三層立體布局,巧妙地利用了空間,將單位面積內的產量翻了幾番。
在鱸魚養殖場內,相比傳統坑塘養殖,這里的魚兒都生活在地上水缸里,通過工業化高密度養殖和先進的數字化智能管控系統,確保了魚類生長環境的最佳狀態,效率相比以往提升了30倍之多。
這里就是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座位于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小劉新村的農業產業園區,融合工業先進技術和理念,將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與工業有機融合,實現了園區畝產效益超過10萬元的驚人收益。信發集團以其深厚的工業底蘊和創新精神,走出了一條工業反哺農業、惠澤一方鄉土的新路子。
走進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座座矗立于田間的智慧大棚。這些大棚不僅采用了90cm厚的新材料墻體來替代老舊土墻,更引入了熱鍍鋅鋼管作為日光膜支撐結構,使得整個溫室結構更加穩固耐用。通過數字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工作人員可以實現各大棚氣溫、濕度、養分、土壤溫/濕度、光照、EC值等13項指標智能化控制。在這個高科技加持下的園區里,傳統的“靠天吃飯”模式已成為過去時。
園區還創造性地將化工園區產生的固廢及余熱轉化為農業資源,并通過與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成功開發出了從工業廢氣中捕集二氧化碳的技術,用于增強植物光合作用,提升果蔬品質的同時也大幅減少了碳排放。通過碳捕集、碳利用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園區果蔬產量及品質,年可降低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1.71萬噸。鱸魚大棚頂安裝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助力打造“零碳”園區。
此外,園區打造的農業“小循環”模式更是令人贊嘆不已——鱸魚養殖產生的廢棄物被轉化為櫻桃樹所需的肥料,而過濾后的廢水又重新灌溉回果園,形成了一條完美的生態閉環;“草莓天瀑”采用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技術,實現水和肥料的循環利用……這些永續的封閉、半封閉生物鏈循環系統,形成了園區低消耗、低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的農業生產格局。
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項目的推進,小劉新村村民的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園區建成后預計年總收入突破1億元,按照10%的分紅比例將帶動村集體和群眾增收1000萬元。村民們還開啟了“五金”收入模式:土地流轉帶來了穩定的租金收益;村民們在園區打工每月能掙到3000元左右;更有甚者,還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分享到現代農業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對于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每月還能額外領取300元的生活補貼;還對考上大學、參軍當兵及在各項評先樹優中獲得榮譽的家庭給予獎金獎勵。如今,小劉新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突破5萬元大關,向共同富裕的目標更進一步。
責編:于琳琳
審核:高娜
責編: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