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儀首歌 實習生 李俊杰 報道
近期,以“小馬寶莉卡”為代表的各種卡牌在全國多地的小學生群體中流行開來。類似于80后、90后記憶中的水滸卡,這些卡牌需要通過“開盲盒”來獲得,孩子們通過集卡、交換、購買來獲得卡牌,并將其作為“社交名片”。
但隨著一些黃牛炒作、網上直播拆卡等的刺激作用,不少地方都出現了小學生沉迷集卡、攀比炫耀、高價購買等不良現象,不時有小學生花幾千元買一張卡的情況見諸媒體。
針對這些現象,有教育研究學者指出,小學生攀比消費、一擲千金的責任在家長,反映出部分父母縱容孩子不理性消費。同時有心理醫生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寫作文等方式說出自己買卡、集卡的原始想法,讓孩子思考并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并通過買文具、做家務等方式引導孩子的愛好興趣。
有律師指出,這類卡牌的經營應受到《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的規范,避免出現過度營銷等問題。引導未成年人理性消費,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未成年人消費保護機制,規范商家的營銷炒作行為。
印刷精美+社交利器 多地小學生沉迷方寸卡片
近日,海報新聞記者到濟南歷下區某小學門口的一家文具店探訪,在收銀臺附近的顯眼位置,擺滿了二三十種包裝鮮艷的各式卡牌。“女孩買小馬寶莉比較多,男孩買奧特曼的多。”老板告訴記者,小馬寶莉卡每包有五六張卡牌,按稀有程度分為R、SR、SSR幾個等級,售價從2元到10元不等。
濟南歷下區某小學附近文具店銷售的卡牌
記者觀察發現,孩子們玩的這些動漫衍生卡牌與80后、90后記憶中的水滸英雄卡、三國人物卡類似,區別在于如今的卡牌不僅印刷更加精美,還脫離了干脆面等美食的誘惑,作為盲盒卡片單獨售賣。
以近期最火爆的小馬寶莉卡為例,國內一家公司以上世紀80年代美國動畫片《小馬寶莉》為基礎,通過授權合作推出系列卡牌,卡牌上各種炫彩繽紛的小馬形象受到大量中小學女生的青睞,孩子們收集后用來與同學對比、炫耀。
“玩卡是通過SR、SSR來看等級,最主要還是看我喜歡哪個人物。”來自泰安的小學生劉梓豪(化名)向海報新聞記者介紹了卡牌的玩法。他告訴記者,買卡牌就像抽盲盒,越稀有的款式越“值錢”。
隨著玩的學生越來越多,卡牌的“社交屬性”也逐漸增強。“如果你有一張很稀少的卡,在同學面前顯擺一下當然就很有面子。”劉梓豪稱,在學校里如果把多余的卡牌送給同學就會獲得好人緣,而那些不玩卡牌的同學會被認為“落伍”。
孩子們在玩卡的過程中,還形成了一套專門的“術語”。購買卡牌叫“抽卡”,拆開包裝袋叫“拆卡”;出現頻率高的卡牌叫“普卡”,稀有的被稱作“有卡位”;為了得到稀有卡牌整盒購買,被孩子們稱為“端盒”。
精美的外觀、稀有卡饑餓營銷、社交屬性的玩法,讓大量小學生難以抵擋卡牌的誘惑沉迷其中。有家長反映,孩子一旦抽中稀有卡牌就會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就像中了彩票一樣。
“黃牛”炒作誘導之下 有小學生為求一卡豪擲數千元
“有的是拿自己的零花錢買的,有的是同學給的,家長不反對我玩卡,也沒有因為這個和他們吵過。”泰安的劉梓豪同學告訴記者。
來自重慶的學生家長趙曉麗(化名)對孩子玩卡牌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有時候過節日、孩子生日也會給孩子買,她有自己的想法,能懂得控制就行。”
記者探訪的上述文具店老板也稱,到店里買卡牌的孩子大部分是由家長帶著來的,學生自己來買的比較少。
對于家長們的上述心態,濟南的一名90后小學教師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由于這些卡牌上只有單純的動漫形象,相比煙卡、蘿卜刀等玩具,家長們不需要擔心卡牌畫面對孩子產生錯誤引導,每包2元到10元的價格也不是很貴,因此很多家長并不反對孩子們集卡,甚至會把卡牌當作給孩子聽話的獎勵。”
就在家長們放松警惕時,有些“黃牛”為了炒熱卡牌市場,開始向孩子們鼓吹某些稀有卡牌的高價值。近期,有媒體記者在北京的卡游(合生匯店)里看到一名“黃牛”捧著多套小馬寶莉的卡冊,向孩子報出一些小馬寶莉稀有卡的市場行情:“這張‘柔柔碧琪’賣的話得650元,這張‘紫悅公主’最少500元。”
“我一個同學因為收一張卡,花了三千多(元)呢。”泰安的劉梓豪同學告訴記者,為了買到心儀的卡牌,有些同學會反復“端盒”,也有的選擇高價從同學手中購買。
上述重慶家長趙曉麗也稱:“我們家孩子抽卡,單單小馬寶莉卡就抽了兩千多(元),孩子經常‘端盒’,一盒18包就是180塊錢,不知不覺中花了一大筆錢。”
有的孩子為了獲得卡牌,甚至不惜瞞著家長拿手機去掃碼購買。據廣東衛視民生頻道報道,廣東一名家長向媒體曝料稱,孩子竟然在短短三個月內悄悄花費了近7000元購買小馬寶莉卡。
律師解讀:應按盲盒予以規范 完善未成年人消費保護機制
針對如今的卡牌、零食盲盒等層出不窮,且消費群體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山東國曜琴島(濟南)律師事務所邵潔律師認為,未成年人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現盲目跟風和成癮的心理,學校、家長、商家都要注意對此進行適當的規范和引導。
邵潔律師介紹,目前針對這一現象的相關法律法規有《民法典》和《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
其中《民法典》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
邵潔分析稱,這種卡片實際與盲盒類似,因此應該適用2023年6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根據該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當依法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盲盒經營者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購買盲盒需取得相關監護人同意。
邵潔律師認為,除了通過上述現行規范引導未成年人理性消費行為,還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建立更為完善的未成年人消費保護機制,規范卡牌、盲盒價格體系,規范盲盒商家的營銷行為。
學者拆招:孩子花幾千買卡牌責任在家長 可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
“如果小學生花幾千塊錢去買卡牌,一定是家長的問題,錢在你身上,你不給孩子不可以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者熊丙奇直言不諱地指出,小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出于攀比心態去買卡牌,但如果家長給孩子花這個錢,就是縱容孩子的攀比消費、不理性消費。
熊丙奇分析稱,如果家長沒有科學的育兒觀念,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任性要求,孩子就容易被這種教育帶歪,家庭教育出現問題,首先責任在家長。
“告訴孩子,父母的錢不是你的錢,你想買什么東西,要靠自己勞動掙錢。”熊丙奇建議,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習慣要從小開始,家長不能隨便把自己的手機支付密碼告訴孩子,放縱孩子任意買東西。
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智慧減壓中心主任李甲從兒童心理特征入手,給出了相關分析,他認為在物資豐富的時代,孩子選擇卡牌等比較時髦的產品進行攀比、仿效,心理上類似于炫富的初級階段的狀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認識到別的同學有什么好玩的東西、同學家有什么樣的房子和車。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方面的思維會越來越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學到什么、做到什么、有什么感悟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
具體來說,如果孩子已經沉迷于集卡、拆卡,并且出現了攀比、炫耀、不理性消費等情況,家長該怎么辦?李甲主任建議,可以讓孩子寫一篇作文,寫一下購買這個產品的原始想法,引導孩子思考“如果把買這些卡牌的錢用來買更多的學習用品”,看看孩子有怎樣的心得體會。
同時,從“堵不如疏”的思路上來看,李甲主任建議家長引導孩子把平時攢的零花錢用于買一些做家務的工具,帶著孩子在家里學做一些家務,讓孩子在家庭勞動中更好地鍛煉身體、陶冶情操。
責編:郭凱
審核:辛然
責編:辛然